世界读书日访谈|丁伯慧:把阅读变成习惯,才能获得深层次的享受

2018-04-19 15:03   来源:今日合川网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很多人认为,读书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然而,阅读真的属于每一个人。你的气质,你追求幸福的能力,藏在你读过的书里。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读书不应该成为一种被提醒和标榜的符号,而更应该成为自知与自觉的行动。

在第23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特推出本次系列策划报道,旨在加强全民阅读宣传服务,持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广大市民的读书热情。

读书日,我们不只谈书,也谈谈读书人有关读书的故事。

——访合川区作协常务副主席、重庆文学院签约作家、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创意写作学院院长兼钓鱼城研究院院长丁伯慧:

Q1:我们都知道,您非常热爱写作,但您平时有阅读的习惯吗?比较喜欢阅读哪种类型的书?

丁伯慧:是的,和写作一样,我也很爱读书,不管多忙每天都会挤出看书的时间,即使是在出差途中也是这样。我阅读的面也比较广,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类的书籍我都喜欢看。

Q2:您家里大概有藏书多少册?对您影响较大的一本书是什么?为什么?

丁伯慧:上万册是有的,我读过的书中,我认为没有哪本特定的书对我的影响最大,对于读书我提倡兼收并蓄,如果说有一些影响的话,霍金的《时间简史》、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等应该算。

Q3:您读书通常是精读还是泛读?

丁伯慧:这得看哪种类型的书,如果是需要仔细研究的经典书籍当然要精读,比如《红楼梦》我至少读过4遍,包括马尔克斯、海明威等作家的书我也读过很多遍。

Q4:您读过这么多书,累计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也是相当多了,有没有什么读书方面的技巧可以传授给读者?

丁伯慧:我曾经给学生讲过“读书四法”,第一“法”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即有些书读它的主要目的是要看它的思想,不一定要每个细致的地方都了解透彻;第二“法”是先信其真,再信其假,即读一本书先尽可能地去相信它,读完之后再回过头来批判它,带着问题批判性阅读;第三“法”是牧牛反刍,咀嚼成知,即有些书可能当时没太读懂,但可以先放到脑子里,之后闲下来时再重新拿出来思考;第四“法”是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读过好多书,是要在脑子里融会贯通,为自己所用。

除了家里,丁伯慧的办公室也放满了书籍。

Q5:您创作过《过涞滩》、《第三只手》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您看来,除了本身的天分外,和热爱阅读有一定的关系吗?

丁伯慧:我从来不相信所谓的天才,当然文学是需要天赋的,但不是所有的天赋都可以转化为作家,只有有天赋又非常勤奋的那部分人才能成为作家,而勤奋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阅读。

Q6:现在不少人都意识到看书的重要性,但却感叹老是看不进去,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丁伯慧:读不进去是因为没有让阅读养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和以前比起来,现在有太多的东西占用我们的时间了,不少人往往惯于接受比较浮躁的愉悦或浅显的快乐。越浮躁越读不进去,越读不进去越浮躁,如此循环。如果要试着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可以试着从自己喜欢的书开始读,然后慢慢就会发现会获得比较深层次的享受。

Q7:区作协也是“读好书·写美文”合川区首届微文创作大赛的主办方之一,您认为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美文?

丁伯慧:一些人对好的文章存在一定的曲解,认为好文章就是辞藻华丽,我认为真正的好文章一定要在思想上有独特的发现,另外在写法上要有自己创新的东西。

Q8:作为区作协副主席,您如何评价合川当前的文学创作氛围?怎样才能加入区作协?

丁伯慧:如果要加入区作协不仅要热爱文学热爱写作,还要在报刊、杂志等载体上发表过一定量的作品。目前合川的文学创作氛围,我认为还是可以的,大家的创作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文学的培育是需要时间的,相比以前,现在合川在这个领域里的视野有较大的拓展。

Q9:您认为写作的灵魂是什么?

丁伯慧:在于独特的思考和情怀,譬如我的《过涞滩》,里面就饱含着我对故乡的反思。

Q10:您最近看的一本书是什么?可以向大家推荐几本书吗?

丁伯慧:就推荐几本最近重读的书吧:老舍的《四世同堂》、蕾拉的《食人魔花园》、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记者 罗孝琴

编辑:赵静瑜

更多合川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