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迟到的喜报

2021-06-09 11:11   来源:第1眼新闻

1988年的一天,原合川师范学校校长王爵英为撰写县志,来到县档案馆查找资料。无意中,他发现一份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司令部于1953年颁发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喜报载明:“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恭贺蒋诚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不过,在这份喜报的“备考”一栏,却写着“由八区退回,查无此人”。王爵英看到投送地址一栏写着“四川省合川县四区兴隆乡南亚村”。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于1953年颁发给蒋诚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正面)
《革命军人立功喜报》(背面)

当时的合川县,既有隆兴乡也有兴隆乡。巧的是,王爵英正好认识隆兴乡那位叫蒋诚的人,他是王爵英多年前教授的学生蒋启鹏的哥哥。王爵英隐隐觉得喜报可能与这位蒋诚有关,便主动联系上蒋启鹏。后又经多方确认,查实了喜报的主人,正是隆兴乡的蒋诚。原来,1953年投送这份喜报时,地址一栏误将“隆兴乡”写成了“兴隆乡”,导致无法送达而搁置在了县档案馆,直到被发现。至此,埋首乡野36载的蒋诚,其作为朝鲜战场一等功臣的身份才被揭晓。

2021年,蒋诚已年逾90,英雄老去,但他的经历足以映照他那颗对党忠诚的心!

烙在身上的“军功章”

在蒋诚右腹部有一道6厘米长深凹进去的伤疤,那是他参加上甘岭战役,肠子被炸出来,又重新塞回去继续作战后留下的,成为了烙在他身上的“军功章”。

翻开蒋诚的《复员建设军人登记表》,上面清晰地记录着他的经历。蒋诚,生于1928年,合川隆兴镇广福村人。1949年12月,在解放成都的隆隆炮声中,21岁的蒋诚加入解放军,成为了11军31师92团1营机炮连战士。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1年1月,蒋诚所在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于同年3月由长甸河口入朝参战。蒋诚也在当月被火线提拔为12军31师92团1营机炮连副班长,与战友一道,扛着机枪,跨过了鸭绿江。1952年6月,入朝不足一年的蒋诚便在朝鲜金城由张云介绍入党。入党4个月后,蒋诚迎来了永生难忘的上甘岭战役。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战史真实地记录了那场战役的惨烈。1952年10月14日开始,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先后投入10余万兵力,对上甘岭这个仅3.7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展开了历时43天的反复争夺。11月1日,12军的部队开始投入上甘岭。以此为开端,之前的“上甘岭战斗”升级为“上甘岭战役”。彼时,上甘岭负责第一阶段战斗的志愿军第15军45师,已在短短半月的血战中拼光5600余人,全师27个步兵连有16个是被打光后重建的。

1952年11月8日,蒋诚所在的92团到达上甘岭,旋即被上级要求3天内做好准备,11日发动反攻。当时,上甘岭537.7高地已陷入危急境地,仅剩24人退守7号坑道,并且连续11天断水断粮。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蒋诚所在的92团,冲上了朝鲜战场最危险的火线。

“就是不停打、打、打!要消灭所有敌人!”2019年,蒋诚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曾回忆了当时的战斗情形。在他的讲述中,“消灭所有敌人”,贯穿了他对朝鲜战场的所有记忆。

在这场残酷血战中,蒋诚创下了奇功。在他的一等功立功受奖说明中这样写道:“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于上甘岭战役中,配合反击坚守五三七点七高地战斗里,该同志发挥了高度的英勇顽强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班里在严密敌炮封锁下,熟练地掌握了技术,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有力地压制了敌火力点,封锁了敌运输道路击落敌机一架。”

蒋诚的老伴陈明秀回忆道:“他原来说过,肠子被打穿了,他就自己把肠子揉进去,接着打!”立功受奖说明也证实了这一细节:“身负重伤还不愿下火线,配合步兵完成了任务。对战斗胜利起了重大作用。”这就是蒋诚右腹伤疤的由来。因为右腹的旧伤,老人现在走路都会隐隐作痛,但他从不愿意和人谈起这些。“淡泊名利”是这位耄耋老人一辈子的人生态度。

埋首奉献再立新功

1953年12月,立功后的蒋诚升任志愿军第12军31师92团1营机枪连班长。1954年,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征战4年的蒋诚随部队回国。回国后的31师驻地在浙江省江山市。因各部营房紧缺,1954年5月,华东军区指示全区所属部队尽快着手兴建各自的营房。蒋诚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建设中,因为“保持和发扬了过去的荣誉,表现得吃苦耐劳,肯钻研技术,对工作负责,真正起到了一个班长的作用”,再立三等功。而这些宝贵品质也是退伍返乡后的他一直坚守的。

复原建设军人登记表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55年2月10日,蒋诚复员退伍返乡,重新做回了一名普通农民。他带回家乡的只有5件物品:“便衣1套、鞋袜各1双、毛巾1条、肥皂1块、布票16尺”。当时家里也只有“地十二谷五斗瓦房四间、牛一头”。重新做回农民的蒋诚,虽然生活十分清贫,但他从未因此而抱怨,也从未因此找过任何部门和任何人。1964年,蒋诚凭借过硬的蚕桑养殖技术,被隆兴乡农技站选中,临时到隆兴乡从事蚕桑工作,为群众传授蚕桑技术。而这份临时性的工作,他一干就是24年。期间,蒋诚一边继续钻研养殖技术,一边把自己的技术向十里八乡传授,经常一出门传授技术就是四五天才回家。

“爸爸性格好,话很少,不与人争,认准了的事总是默默干下去。”在蒋诚儿子蒋明辉眼里,父亲总是像山一般沉默,没有任何人能想到,他曾是共和国的一等功臣。

1983年,蒋明辉眼中“山一般沉默的父亲”,却干了一件看似在平日里不会这样做的事。那年冬天,当地政府决定修建隆兴乡到永兴乡的道路,有些修建技术的蒋诚,主动请缨牵头修路。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乡村修路,靠的是村民自己,而作为牵头人,虽然同其他修路的村民一样,能靠挣工分获得一定报酬,但是额外并没有任何好处。路修到一半,钱没了。村民们放下钢钎捡起锄头,跟蒋诚表示不想修路了,想回家干农活。责任心强的蒋诚,沉默许久,瓮声瓮气地说:“大家继续干,钱我去想办法。”很快,工钱来了,甚至连每天的工分标准也没降低。修路工程得以顺利推进,直至完工。

工钱从何而来?8年后,儿子蒋明辉才无意间从自己父亲那里知道答案。原来,是蒋诚以他个人的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的款。问及为什么这样做,父亲告诉他,因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这样,这位战场上的一等功臣,隐藏功名默默奉献,只为坚守一名党员对党的忠诚。

一等功臣蒋诚

“国家”和“人民”高于一切

生活中的蒋诚,最常提的一句话就是:“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不给国家添麻烦。”

1988年,因为喜报的发现,合川县政府按政策为蒋诚重新落实待遇,从1988年9月起,将他由蚕桑站的临时工转为正式工,按全民职工对待,工资定为80元。这一年,蒋诚年届花甲。从1952年在上甘岭战役立下一等功,到1988年“落实政策”成为“全民职工”,时间流淌了整整36年。期间,他把功名埋在心中,从不居功自傲,从未向组织提任何要求,默默无闻建设家乡。

随着年事渐高,一心牢记党的教诲、一心想着奉献的蒋诚,已力不从心,但他仍坚持:“我是国家的人,我还要为国家做事。”

2015年,蒋诚所在的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脱贫攻坚战正酣,村里因地制宜引进油橄榄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民土地入股”等模式发展油橄榄种植项目。但最开始,大多村民对这些模式存在很大的疑虑,都观望着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年逾八十的蒋诚却率先将全家的土地流转了出去,并做起了其他村民的劝导工作。广福村党支部书记杨元蛟说:“老爷子这些年对村里贡献不少,年纪虽大但威望极高,经他劝导的村民,全都同意流转土地。”

2021年,蒋诚的神志、口齿已不太清,行动已十分不便,但每每看到国旗,他仍记得缓慢地举起右手,颤抖着致以军礼。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不惜流血牺牲,靠的是一种信念,为的是一种理想。一封迟到的喜报背后,是一份对信仰的坚守。对很多和蒋诚一样的老兵而言,他们曾勇于以生命护家国,也甘于隐藏功名做贡献,只因在他们心中,“国家”和“人民”永远高于一切!

编辑:蒲娅娜(今日合川网)

更多合川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