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合川红色记忆】一座曾经辉煌的工业殿堂
——寻访重庆第四棉纺织厂

2021-06-24 10:00   来源:合川区融媒体中心
image.png


合川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报道(记者 任洋 文/图重庆第四棉纺织厂(简称重棉四厂),老一辈合川人的记忆,曾经有7000余名职工在此工作,兴盛一时。随着时代变迁、工业进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重棉四厂昔日的繁华景象已经消失,但它曾经为合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image.png
重棉四厂正大门

  日前,记者采访了曾经在重棉四厂工作过的职工邓天秀、胡交流、张德春,并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进重棉四厂,虽然大门上印刻的“重棉四厂”四个字只剩下一个“棉”字;虽然曾经崭新的厂房已经变得十分陈旧;虽然平整的地面已经布满不少青苔;虽然旧厂房已爬满青藤……但关于重棉四厂的故事依旧很生动。

它在抗战时期确保了后方的穿衣问题
  重棉四厂占地90万平方米,位于南津街街道东津沱社区,曾是重庆市纺织工业局所属的骨干企业,也是东津沱地区建得最早、规模最大的工厂。

image.png
在重棉四厂内设立的合川文物保护单位牌子

走进东津沱社区办公楼后面,一块由区文化旅游委设立的牌子映入眼帘,牌子上写有“合川区文物保护单位豫丰和记纱厂合川支厂旧址”字样。  

“我妈妈以前是豫丰纱厂的一名职工,生产条件比较艰苦,产出的产品主要是为抗战后方提供穿衣保证。”胡交流告诉记者。原来,重棉四厂前身为民国时期的豫丰纱厂,1938年2月,为抗日战争需要,国民政府下令将豫丰纱厂内迁到重庆市郊的小龙坎土湾,取名豫丰纺织公司重庆纱厂。当时重庆作为陪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时的重庆常年被侵华日军野蛮轰炸,豫丰纺织公司也遭受到了重大的损失,据统计,仅在1939年至1941年期间,豫丰纺织公司就遭到了11次轰炸。为了保障生产,确保后方的穿衣问题,1940年,豫丰纱厂选址在合川东津沱,新建了豫丰和记纱厂合川支厂,1941年投入生产,时有职工2497人。值得关注的是,这个厂使用了当时英国出产的世界最先进的纺织机器,它和重庆诸多的大型棉纺厂和手工作坊一起,撑起了抗战后方纺织产业半边天。
  1949年9月,合川解放前夕,中共合川城关区委向豫丰和记纱厂合川支厂的中共党员郑延褆传达上级党组织“迎接解放,配合接管。组织力量护厂护校,保卫安全”的指示精神。郑延褆利用原动部科长的有利条件,说服了以副厂长易启云为首的职工,组成全厂性护厂大队,架电网,买枪弹,设岗卡,防止了特务的阴谋破坏,阻止了合川县反共保民军第八师的再次浑水摸鱼(先抢走棉纱 10 多件)和地痞匪徒的趁火打劫,使当时合川县境内最大的机械化工厂——豫丰和记纱厂合川支厂,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交到了人民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豫丰和记纱厂合川支厂经历了公私合营,最终成为国营企业,工厂先后更名为六一纱厂、重棉四厂、华诚四棉。“豫丰和记纱厂有好几个分支,合川支厂就是四厂,除了合川,其他地方还有一、二、三、五厂等。”胡交流说。
  如今,在老一辈合川人口中,一般不提豫丰和记纱厂,只提重棉四厂,他们在这个地方,挥洒了青春和汗水,留存了最珍贵的记忆。

image.png
俱乐部一角

辉煌时期的重棉四厂是合川纺织产业支柱
  曾经的重棉四厂有多辉煌?在邓天秀、胡交流、张德春口述中记者得知,兴旺的重棉四厂曾带动了整个东津沱片区的繁华,东津沱甚至被冠有“小香港”之称。
  重棉四厂主要生产棉、涤、维、腈、麻的纯纺和混纺纱线及坯布,年生产纱9000吨,生产纯棉、涤棉等各种规格品种的面料4500万米,织机1500余台,气流纺纱2000头,精梳设备4套,可谓是合川纺织产业的支柱。谈起重棉四厂的繁盛,邓天秀不禁穿上曾经在重棉四厂南细车间甲班工作时的工作服,舞动手里的丝线,娴熟地展示落纱工艺。
  采访中,重棉四厂退休职工张德春还带来了关于重棉四厂的一系列老物件,其中一本资料除了对重棉四厂进行了简介,还描述了重棉四厂与香港美达多公司共同开办公司的情况。张德春今年74岁,1986年,退伍转业的他进入重棉四厂工作,1998年离开重棉四厂,可以说张德春工作在了重棉四厂最辉煌的时期。
  翻开资料的硬皮封面,时光退回到上世纪90年代。1992年,重棉四厂与香港美达多公司共同投资1065万美元,同办重庆金美达纺织有限公司,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瑞士SULZER片梭织机、德国SUCKER浆纱机和日本MURATA自动络筒机等设备,拥有与生产配套的热电厂、自来水厂、制冷站,固定资产上亿元。全体员工以“魂系四棉·拼搏奉献”的企业精神开拓创新,为用户服务,曾连续三次被命名为全国“纺织工业双文明建设优秀企业”,多次被工商银行评为“特级信用企业”。
  “别看现在的重棉四厂很荒凉,原来7000余名职工在里面就业的时候,每逢上下班,职工浩浩荡荡进出工厂大门,那个场面才叫壮观。”邓天秀、胡交流、张德春纷纷说到,“而且厂子规模还非常大,从工厂大门步行走到最末处,大约都需要花40分钟。”当时的重棉四厂不仅设备先进、工人众多,配套也十分完备,完全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社会”。厂里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生活服务随生产经营同步发展,拥有从幼儿园、子弟校到进场后的职工成人教育系统,医院、招待所、影剧院等一应俱全。
  90年代后,随着工业生产的蓬勃发展,我国出现了更多的新兴产业,重棉四厂越来越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于2014年9月开始全面停产,只留下了近2.5万平方米的厂房和一些生活用房,重棉四厂的故事也停留在了资料的记载中,停留在了退休职工的讲述中。

image.png
老职工邓天秀展示在重棉四厂工作时的场景

老职工回忆在重棉四厂工作的旧时光
  “东津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前是我们的职工医院”“东津沱小学是以前的职工小学”“这个篮球场以前是我们重要的娱乐场所,重要节日各类节目表演都在这边举行”……老职工们关于在重棉四厂的记忆不断涌现,在他们的讲述中,重棉四厂的旧时光片段也逐渐拼凑出来。
  这三名退休职工告诉记者,厂子每到5月份,就没有周末,每天正常上班,但是大家工作热情都非常高。“之前能够进入重棉四厂工作的人,大家觉悟都很高,即使5月没有双休,但是工人们的干劲儿都很足。”胡交流说。
  “你是四棉人,我是四棉人,同饮嘉陵水,代代织女情……”采访中,老职工们不由自主唱起重棉四厂厂歌,这首歌在各类重要节日,就会以表演形式,在重棉四厂响起。
  谈到表演,当时重棉四厂的篮球场就充当着表演场地的功能。篮球场呈圆形,像一个巨大的盆,表演场地在“盆底”,周边修葺了高低不等的坐台,在节目表演时,员工可围坐在一起观看表演。观看表演时,重棉四厂一些员工还自发约定了一个观看原则,即“一带三不带”。“一带”就是带板凳,“三不带”就是不带手工(打毛线)、不带小娃娃、不带私活儿,以便让活动举行达到更好的效果。

image.png
职工在重棉四厂的合影照(翻拍)

回忆起在重棉四厂工作时的场景,三人滔滔不绝,让人不禁在脑海中勾勒重棉四厂的盛况。
  采访过程中,三位退休老职工都十分热情,他们不仅仅在回忆旧时光,也是想让重棉四厂的故事一直传承下去,让人们知道,曾经的合川东津沱,有一座工业殿堂,它保障了抗战时期后方穿衣问题;它是合川纺织产业的支柱;它繁盛时期有7000余名职工在此工作、生活,它的名字叫重棉四厂。 

编辑:蒲娅娜(今日合川网)

更多合川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