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争当红岩先锋|八路军战地记者杨超伦

2024-01-14 18:30   来源:合川区融媒体中心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区委史志研究中心、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传承红色基因、争当红岩先锋”栏目,以连载形式,宣传合川党史,讲好合川故事。



杨超伦(1918—2003),重庆合川双槐人,1936年参加革命,任进步报刊编辑,发表大量进步文章。因身份暴露,1938年3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底被分配到八路军政治部担任战地记者,撰写多篇战地通讯。1946年从延安到东北,任东北局土改工作团团员。1947年2月任东北贸易总公司科长,此后长期在教育战线工作,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干部学校校长、北京机械学院副院长、陕西机械学院副院长等职。

杨超伦,又名杨世煌,1918年出生,合川区双槐镇杨家祠堂人。


参加革命


1936年8月,杨超伦参加重庆“人力社”(1936年6月,金满成在重庆创建“人力社”,10月创办《人力》周刊,由金满城任主编,杨超伦任编辑。),1937年5月参加重庆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在中共重庆党组织负责人漆鲁鱼(重庆工委书记,重庆文救会首席常委,《新蜀报》编辑、主笔)和民主人士金满成(《新蜀报》编辑,重庆文救会常委,陈毅元帅留学法国的同学和挚友)的领导下,一面做组织工作,一面撰文宣传抗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其间,担任上述两个团体的干事和《人力》周刊的编辑、校对和发行。

1936年至1938年初,杨超伦在重庆《新蜀报》和《人力》周刊发表50余篇文章,其中《不劳而获与劳而不获》《光明与黑暗》《为谁努力》《要总动员》《谈谈反动》《革命的三民主义》《抗战到底的意义》《团结对敌》《违法》等,受到漆鲁鱼、金满成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转赴延安


1937年8月,杨超伦被列入特务的黑名单。1938年1月,他接到特务的恐吓信。2月下旬,他组织动员并带领5名抗日青年,并资助他们路费,经邹韬奋、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中共重庆工委书记漆鲁鱼、共产党员袁超俊介绍,由重庆动身,3月底到达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8年7月,杨超伦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他被分配到八路军政治部工作,担任战地记者,随120师在敌后根据地晋西北、冀中、晋察冀边打游击,边采访。他撰写的文章《纪念七七抗战两周年告同胞书》《纪念“八一”南昌暴动十二周年告同胞书》《纪念双十二事变三周年》《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退步》在根据地和游击区广泛张贴。他还为八路军政治部所办的《八路军军政杂志》《前线画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撰写了数篇战地通讯。此后,杨超伦从前线回到延安八路军军政学院、延安大学行政学院、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3年至1946年,他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从事土改、教育工作。


赴东北工作


1946年9月,杨超伦从延安到东北,任东北局土改工作团团员。1947年2月,任东北贸易总公司科长。1947年7月至1954年2月,先后在东北财政干部学校(东北财大前身)、吉林工业专科学校、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历任科长、处长、党组成员等职。

1949年3月至8月,杨超伦在吉林工业专科学校任职期间,兼任政治课教师,为从东北接回的原东北大学的1000多名学生讲授《中国现代革命史》。认真归纳整理在延安八路军军政学院学习时,王若飞讲授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大革命》、王首道讲授的《苏维埃运动》、朱德讲授的《抗日游击战争》、叶剑英讲授的《全国抗战形势》、杨尚昆讲授的《抗日根据地政策》学习笔记,结合实例,进行备课。授课内容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诚服人,还善于收集讨论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帮助学生提高觉悟,分清中国现代革命史中的大是大非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复杂的环境下,学校进行反动党团登记。杨超伦执行党的政策,启发自觉,不追不逼,不歧视,鼓励进步,在学生中进行大动员。先后有大批人自愿交出枪支和子弹,献出枪支500余支、子弹数千发,还有其他军用物品。同时,他提出“献枪支援解放台湾”的口号,召开全校献枪大会,学生纷纷拿着枪上台,把枪献给党。吉林工业专科学校专门办展览,展出献出的枪支、子弹及战刀等军用物品,受到吉林市公安局的表彰。公安机关动员组织各单位前来参观,杨超伦作大会发言介绍经验。


培养机械专业人才


1954年2月,杨超伦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干部学校副校长,后任校长,为新中国机械行业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出去的很多干部,相继进入各行各业的领导和科研岗位,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1955年,杨超伦受国务院派遣组建北京机械学院并任副院长,后调陕西机械学院任党委常委、副院长。

1983年,杨超伦离休。2003年8月,杨超伦逝世,享年85岁,其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杨超伦的一生,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事业,践行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


来源:区委史志研究中心

编辑:蒲娅娜(今日合川网)

更多合川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