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在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亭子村亭子桥旁,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院中建有青瓦房屋,从这里曾经走出了一位红军的高级将领,他的名字叫周吉可。
周吉可(1906—1935年),原名周先哲,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其父周鼎铭,晚清秀才。周吉可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但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逆境中进步成长。
1923年春,周吉可进入铜梁县立中学读书,第二年秋转到合川县立中学学习,1926年秋进入成都私立志诚法政专门学校学习。中学时期,周吉可接受“五四运动”进步思想,自订《新青年》等进步刊物,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合川旅京学生、早期共产党员唐木森、石天柱、黄肇纪等在合川家乡组织的“读书会”。他一面学习,一面宣传,常在同辈中介绍列宁生平,讲述无产阶级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并积极组织进步青年在家乡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活动。
1927年,周吉可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他赴上海大陆大学学习,改名周际可,与郑绍文、丁司农、周君实、傅平、李超前组织“曲线社”,出版《曲线》刊物,宣传无产阶级革命。
1929年,大陆大学被查封,周吉可转入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学习,参与组织中国革命互济会,营救难友,接济死难者家属,发展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招收红军宣传员,为苏区输送革命人才。
为了革命事业,周吉可不得不抛舍家庭,不得不隐匿自己的行踪。1930年3月,周吉可在离开上海前给母亲写了最后的家书,从此与家人永别。
他在信中写道:“……我对于家庭,早已想到了周密的、深刻的具体计划,实在用不着我最近无谓的返家来妨碍我这远大的前途……请你们相信,我不是一个无感情的白痴和缺少理智而盲动的青年。希望你们相信,我有我的伟大事业,不要对我过于担心和幻想。更诚恳地请求你们,坚决地执行我对家庭每个人的计划,这才是家庭的光明和远大的一条前途……”
1930年5月,受组织派遣,周吉可赴鄂东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革命斗争。6月奉命协助陈奇、柯庆施的工作,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第四、第五纵队组编工作。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成立,周吉可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1931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师政治部主任。1932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1935年随军长征,过草地时因伤病齐发,不幸牺牲于川西。
周吉可离开家的时候,大女儿周美瞻才一岁多,小女儿才几个月大。父亲去了哪里?为何要抛下她们?这些问题曾长时间困扰周美瞻。历经多年寻找,周美瞻终于证实父亲是无产阶级革命者,长征途中牺牲,年仅29岁。父亲留给她们最珍贵的遗物就是一封家书。
周美瞻永远想象不出自己的父亲在红军初创时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里,如何在一夜之间率部队突进到几十千米外的敌占区打点粮草,并在双桥战役中活捉敌军师长岳维峻。当时已经秋凉,红军将士仍然身穿单衣,无法过冬,根据组织决定,周吉可协助做岳维峻的工作,对其晓以大义和利害,最后岳维峻给红军将士提供了十万套棉军衣,红军将士得以安全过冬,全军为之振奋。在麻城战役中周吉可的部队曾缴获敌军四门大炮,但炮无准心,无法使用,他通过教育俘虏,终于让俘虏在水井中找回准心,使死炮变成活炮。
1932年,周吉可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当时,张国焘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发动错误的“肃反”运动,周吉可明辨是非,积极抵制。是年秋,周吉可参与和组织了川陕根据地的创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红军将领,长征经过四川,却最终没有回老家看看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女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吉可的女儿周美瞻历尽千辛万苦寻找父亲下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打听到父亲的相关消息。
历史没有忘记周吉可,他的英名被载入1986年9月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写的《红军长征在四川》中。解放军出版社的《红军人物志》、广东人民出版社的《中国红军人物志》等书中,均有周吉可革命事迹的记述。1988年5月,周吉可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四川省民政部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由其女儿周美瞻执证保存。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