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改革进行到底|区生态环境局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小记、大石街道创新撂荒地整治工作小记

2022-07-19 10:19   来源:合川区融媒体中心


大数据赋能智慧环保努力让天变蓝水变清

——区生态环境局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小记


秸秆燃烧、餐馆油烟、渣土车扬尘……曾几何时,这些污染行为一直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近两年,不难发现合川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质量也更好了,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区依靠先进的技术,利用大数据系统,实施精细化管理,让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提升。


▲合川智慧环保指挥中心


布局智慧环保项目

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在2020年之前,受气象扩散条件差、多个通道外来污染输入和辖区火电、水泥等内源污染排放叠加的影响,我区的空气质量综合排名为全市倒数。如何科学精准治污、有效改善环境质量成为我区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智慧”的概念及项目建设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2019年底,生态环境区块链及智慧环保项目(简称“智慧环保项目”)正式启动建设,2020年,全市最大规模的区级生态环境区块链及智慧环保平台在合川建成并正式运营。这个投入近2亿元的系统整合了空气监测微站、AI摄像、尾气遥感、在线工况等910余台智能监测监控设备,覆盖了全区7个街道和23个镇,能够24小时全天候监测监控大气质量变化情况。

“@草街街道网格员,发现你辖区范围内存在无组织焚烧事件,请立即前往现场进行核实处理。”7月15日17时,草街街道环保网格员在“合川智慧环保网格员”微信群里收到一条信息,他通过APP的定位确定了位置,并赶到现场对村民露天焚烧秸秆的行为进行了处置,第一时间将处置结果反馈到平台上。不到一刻钟时间,一起无组织焚烧事件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信息,微信群里每天都会发出几十条。

据了解,该监测系统每15分钟出一组数据,当某一个点位某一项数据超标,平台会自动报警,形成“环境事件”,再通过短信和APP发送到社区、环境行政执法支队等相关单位或负责人手机上,工作人员处理完毕后再上传处理结果。


▲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


创新数据采集方式

实现“绣花式”管理

生态环境智慧环保监测体系建设只是我区生态环境区块链及智慧环保建设运营服务项目的一部分。整个项目包含物联网、区块链、城市人工智能云中心、城市边缘计算智能站、城市视频监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大数据、“一区一策”专家服务、设备运维服务、环保应急指挥中心(大屏)10个板块,能有效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创新数据采集方式,通过大数据智能平台的统计、分析,实现事前预警、事中调度、事后分析的工作机制,精准掌握区域污染特征及主要污染因子,为精准治理环境提供科学解决方案,实现环境污染防治的“绣花式”管理。

“目前,大气环境管理系统已运行近2年,可实现预警溯源、研判分析、污染应对、网格化监管、派单交办、镇街空气质量排名考核、约谈问责等功能,能有效促进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智慧环保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我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1天,在全市排名较2020年上升2个名次。开展污染天气预警11次共计53天,通过调度应对污染时间挽回优良天24天,累计解决大气污染问题9808个。

“目前,我们还增加了水环境管理系统,加强对辖区主要河流、饮用水水源地、乡镇污水处理厂和沿江工业企业的24小时预警监测和污染管控。下一步,将继续优化完善智慧环保系统,加快推进智慧执法建设,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智能化监管水平和精准治污能力。”智慧环保项目负责人表示。

 

“荒地”变“良田”激活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

——大石街道创新撂荒地整治工作小记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的聚集效应,农村因缺乏劳动力,而渐渐出现土地抛荒的现象。大石街道因地制宜在犁头村开展撂荒地整治试点,将无人耕种的撂荒地委托给村集体代耕代种,同时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以较低土地流转成本引入种植大户或农产品品牌,集体经济壮大后又将资金反哺于下一批撂荒地整治,实现良性循环,让撂荒地重新焕发生机。 


▲整治中的撂荒地


法治护航 让荒地有人种

大石街道犁头村地处偏远,村中劳动力短缺,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撂荒村”。为解决村中大片撂荒地整治问题,村委会在街道的支持下,决定由村集体收回撂荒地复垦复耕。

在整治现场记者看到,野草丛生的撂荒地正在被开垦出来。“这里不要挖太深,把石头铲到边上……我们准备将整治后的土地种植玉米、蔬菜。”犁头村党支部书记陈波告诉记者,根据耕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土地撂荒两年以上,村集体有权收回。在充分考虑法理上的正当性和后期群众工作的难易度的同时,犁头村通过实地调研、电话确认、邻里佐证等方法,最终选取了土地承包人长期在外务工、土地撂荒两年以上的连片撂荒地72亩进行整治试点。

“通过电话确认,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村民的想法是趁着年轻在外面多赚几年钱,等老了干不动了就回家种地养老,谁也不愿把土地交给集体。”大石街道行政副主任雷建宏介绍,为了兼顾稳定大局和改革推进,犁头村村委会决定采取“折衷”的办法:首先告知村民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撂荒地处理办法,愿意返乡复耕的村民只需一次性支付150元/亩复垦费,今后仍可享受直补和种地收益。不愿意返乡复耕的村民将名下撂荒地委托给村集体代耕代种,复垦复耕后收益归集体所有,并需将头两年直补交由村集体用于支付复垦复耕费用,两年后仍可享受直补。

在政策引导下,土地还是属于村民个人,村集体也能在承受限度内通过有偿复垦制度激励村民返乡复耕,无法劝回的村民也没有理由再抗拒将撂荒地委托给村集体,无论谁来耕种,“有人种”的目标已经实现。在村委会的不懈努力下,村民协商工作顺利推进,改革办法得到了多数村民的支持。


▲整治后“满绿复活”


提前谋划 实现良性循环

改革绝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改革终究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谋求撂荒地整治后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改革应有之义。

犁头村村委会算过一笔“经济账”:复垦期间,打药、浇田、翻耕等复垦成本以及打窝、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耕种成本共计约1200元/亩。如果复耕第一年种植玉米,按玉米0.9元/斤的市场价,第一年收入约585元/亩,加上村民支付的150元/亩的复垦费,第一年复垦复耕必定出现亏损。其后每年收入约720元/亩,耕种成本约600元/亩,基本实现盈亏平衡。

为此,犁头村村委会研究决定申请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七化”改造,让大型农机可以进场作业,旋耕成本能减少30元/亩,收割成本能减少60元/亩,同时还可以申请250元/亩的种粮大户补贴,往后无论是流转土地还是仍由村集体耕种在管理上都更为可行,后期更可引入综合立体种养项目打造有机生态品牌实现品牌增收。

大石街道党工委书记郑东介绍说,为确保撂荒地整治工作的力度和效果,整治前,街道成立了由党工委班子成员参与的领导小组,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做好各家土地范围划定公示。整治后,可通过入股分红、成立合作社等方式降低村民土地收益预期,为种植大户营造更宽松的生存经营空间,在不损害集体、村民、企业任何一方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合作共赢持续发展。


记者 刘亚春 魏鑫

编辑:蒲娅娜(今日合川网)

更多合川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如果你有感人事、烦心事、新鲜事,关注“今日合川”客户端,点击政务问政平台爆料与分享)